【腦中小劇場 一句話不囉嗦+短文】
要是媽媽還在就好了。
她是家中的老么。
老么不管長到幾歲,在這個家,她的上限就是十八歲。十八歲的心事向來沒什麼份量,因此老么總是逆來順受,不管是對年長的兄姐、得寸進尺的上司,或是予取予求的伴侶。
唯一把她當大人的,只有媽媽。
那天夜裡,父親因肺炎被推進急診室,兄姐則在群組裡圍剿她的失職,對話成了箭矢,大家都在百里外的異鄉輪流射箭,百步穿楊彈無虛發,一時之間,她覺得自己就像被派來借箭的稻草人。
沒人知道她幫主管背鍋,連續加班了好幾個月,沒人在意她被伴侶劈腿,大家都明白父親有多固執,肺炎的主因正是他長期感冒卻又不斷酗酒。父親的酗酒史是孩子們離家的理由,但只有她走不了,因為這是媽媽的遺願。
媽媽在兩年前因病離世,在那之前,媽媽是她唯一的朋友。
「要是媽媽還在就好了。」
她講了不只一次,當一個人開始低喃時,就表示陷進回憶裡了。
「嗯,通常在這種時候,媽媽都會跟你說些什麼?」
不妙,話才一說出口我就後悔了,這句話是個失誤。畢竟陪伴不一定和語言有關,但我太操之過急,急著想用媽媽說過的話安慰她。
「不會說什麼。」案主搖搖頭,「她通常會看著無聊的節目,真的是很無聊的那種,然後一邊笑,一邊握著我的手,我甚至覺得那是個無意識的動作。」
「然後呢?」
「然後我就不會覺得孤單。」
對話到這邊就結束了,因為剩下的時間要留給她的淚水和回憶。
陪伴的力量,不一定仰賴語言,
更多時候,是來自對方那股「此刻不會離開」的穩定感。
但這個優勢,可能連他本人也不知道。
因此在這種時刻,
與其說些什麼,不如把肩膀和沙發的右半邊借給需要的人,
或許這樣就夠了。
只要存在,就能讓對方安心,我們得對這件事有點信心。